Crazy Night
破冰
来到blackbox之前,得知12支团队里只有2支能前往美国硅谷参加为期两周的训练营,就感觉到这个训练营可能是一场竞争。下午4:00
,在酒店大厅见到了blackbox中国区的负责人品一,以及Metroni的负责人林子森和33Tech的CTO张春生。年轻人在一起的好处在于,不需要特别的破冰大家就能熟络起来。12支团队的背景可能不尽相同,但作为创业公司的负责人,基本上是全能的,技术、运营、渠道都懂一点,只是多少而已。5:00
左右,团队都来得差不多了,品一带所有团队参观位于松山湖的华南设计创新院,也是我们即将呆五天上课的地方。松山湖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位于东莞和深圳的交界处,有优质的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又没有深圳高房价的困扰,很多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把自己的研发基地从深圳搬到这里,想建成类似于硅谷那样低密度的城区。blackbox的教室位于创新设计院的5楼,是一个很有设计感的房间,3米高的吊顶挂着柔和的圆灯,绿色的皮质座椅以及四处可见的懒人沙发,房间后面摆着一整排零食,品一还专门为大家设计了印有创业者等激励标语的T恤。blackbox努力给大家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虽然只有两个团队能去美国,但这并不是一场竞争,每个在场的人都是创业者,他们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就是他们自己。 欢迎晚宴在一个大房间举行,由于人员太多,就分成了两桌。让人奇怪的是,年轻人的一桌似乎没有什么话要说,反而品一那一桌混着90后和60后的聊得热火朝天。但据笔者后几天的观察,这些年轻人其实都比较健谈,只是刚见面的时候稍显腼腆。品一让每个人做一个自我介绍,讲述一件自己最疯狂的事情。可能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庸,总会做一件让所有人印象深刻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环节,大家已经不再那么拘谨,聊的话题从轻口味到重口味,未成年人到成年人,也有人已经开始互损,就像相见恨晚一样。也许在创业圈里,大家都很专注,忽略了年纪大小,忽略了性别礼仪,心中只有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破冰宴非常成功,大家的旅途劳累也被有效的缓解,每个人也意识到剩下的五天可能会很辛苦,但这是一种成长,是一个创业者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
Day 1
早上九点的时候,笔者在酒店一楼的用餐大厅里遇到很多团队,大家都坐在一起边吃边交流,在这里仿佛没有了年龄的界限,年近50的老常也能和20多岁的小伙子聊互联网,14岁的00后和大家交流起远超这个年龄认知程度的知识也没有什么障碍。 9:30
学员陆续抵达教室,blackbox创始人Fadi、blackbox中国区负责人品一、blackbox课程规划师Ana分别向大家做自我介绍,讲述自己的背景经历以及以前做过的最疯狂的事情。接下来,就是12支团队负责人的自我介绍以及项目的简短介绍。整个上午其实是一个大家互相了解的过程,如彼此的项目都是是做什么的,blackbox是什么的,哪些工作人员负责哪些部分等。总的来讲,blackbox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这次训练营虽然只有两个团队可以去硅谷,但这不是竞争,希望大家能享受这个过程,去认识更多的人,通过大家挖掘更多自我的价值。根据往届学员的反馈,很多同学觉得与其他学员交流的过程收获的东西可能比课程本身还要多。 12:00
各个团队开始做4分钟项目介绍的presentation,有提问环节。在场的都是身临其境的创业者,所以有很多问题会问,笔者作为一个纯听众,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团队的架构有问题,基本都是技术人员,没有人去做市场。很多初创团队在技术上研究越来越深,反而会失去自己一开始对消费者的洞察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家效应。专家拥有的知识背景会把很多事情想当然,反而会创造出一些伪需求。还有一些团队没能在4分钟之内说清楚自己的项目,不是面太广找不到重点就是模式太新不接地气。 下午3:40
主讲导师Bill Joos出场,Bill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导师,很难想象他已经接近70岁,更不敢相信的是这个年纪还能保持的逻辑性和幽默感。Bill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如何为自己的项目讲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Life’s a pitch)”。Bill引用了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讲话的内容,乔布斯在大学对字体的研究,在印度禅修获得的极简主义,都是其成功的关键,只有在人生中创造出一些dots,回顾起来才能将其升华。如果能在和投资人接触的短短几分钟能让他记住你项目的关键词,就成功了一小步,也许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只有成为了关键词印在投资人的脑海里,才有被联系起来的可能。 Bill在授课的同时也注重和团队的互动,他要求每个团队想出7个词来描述自己的公司, ‘Once you can display short, you can make it longer’如果能简化团队介绍到7个词,那么也有能力去扩写它。 下午5:30
开始炉边谈话。这是Blackbox为学员安排的一个特殊的沟通模式,主办方邀请到一些知名公司的创始人面对面讲述自己的创业经验。今晚邀请到的是Startup Grind的创始人Jan Smejakl,主题是怎样去为团队建设和业务发展寻找正确的人及合作伙伴。Jan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创业其实很不简单,特别在创业初期,本土投资机构不愿投资外国人,国际性投资机构如IDG又比较难接触到,在深圳这样的创业型城市,创业者太多,如果项目本身不够突出,很难在这里突破。在别的国家拓展项目,找懂当地文化、法律、消费习惯的人作为合伙人,能少走很多弯路。Jan还提到如果有寻求融资的计划,那么越早去融资越好,哪怕你当时不需要钱,也可以防患于未然。资本市场本身变动比较大,资本寒冬可能没有预兆说来就来。另外,在接触投资人之前可以查阅一些投资人本身的资料,如以前的经历、喜欢投资哪些行业、投资过什么项目等等以获取谈资。 接近一个半小时的谈话让12支团队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创始人,可能是语言障碍和行业背景问题,大家提问题还没那么踊跃。但炉边谈话这个环节真的很好,因为企业家有很长的时间讲述自己的经历,一般的场合下只有企业家的只言片语,远远不如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Day 2
9:00
所有学员和导师准时在教室集合。导师先做了一个warming up,让大家回忆昨天所讲的内容-“Brief is hard, long is lazy.” 接下来学员们在blackbox的网站上做课程反馈,给导师评分、提意见。blackbox有自己的app,所有毕业的学员都会在一个大的社区里面,大家会保持联系,互相帮助,已经有200多名学员。 9:25
Ana将12支团队分成四组,每个团队用20分钟讲述自己的项目在市场营销、增长规模方面的战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目标用户是谁 用什么渠道获取他们 有没有施行营销活动,效果如何 用什么途径去衡量增长情况 这个环节大家讨论的十分热烈,以至于时间都不够用。互相之间即是创业者,也可能是潜在用户,其实每一个创业者都渴望和用户交流,用户的痛点给予他们无尽的灵感。很多团队的背景不尽相同,因此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出非常新颖的建议。 10:30
大家分享自己交流后的心得。Bunny进一步确定了从美国市场开始做起的战略,因为国内的消费者习惯、理念还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现在进入不是好的契机;睿航团队通过这次交流知道了更多打开市场的渠道;番茄土豆分享了自己的团队如何在3年时间内用零推广的方式获取了600000万用户。 11:00
Fadi的“创业解剖学” 作为blackbox的创始人,Fadi几乎知道创业公司的任何一种死法。。。 从融资时机来讲,即使不是很缺钱,也要提前做好network和融资准备,这样就会有更多谈判的资本,缺钱的时候再去融资是最差的时机(没有谈判资本) 关于商业模式,也就是企业如何挣钱的问题,最好想清楚,不过如果企业确实在给用户创造价值(如一开始的google,现在的知乎),那么这个问题也可以缓一缓 合伙人的数量和组成:2-3个人比较合适,最好分成技术、设计、商业运营三个方向来寻找合伙人 怎样选择最好的团队成员:聪明人比较看重成长空间,用股权去激励成员的归属感。 下午2:00
Bill的出现总是能将大家的情绪带动起来,Bill有很多乐高积木,每个积木上面都写着一个关键词需要学员们回答,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回答很多问题。这种模式让学员们不断听课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小时候背的滚瓜烂熟的格言,被Bill用另一种方式呈现。 如果说昨天的内容只是学会怎么在投资人脑中产生一个Dot,今天的内容就是要在45秒内让投资人对你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开始评估这门生意。学员必需得回答以下问题: 产品的主要客户是谁 目标客户的痛点有哪些 你的产品如何消除这些痛点 通过这个过程你有哪些好处 当然,以上四个点只是主体部分,谈话的开场和结束也非常重要。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可以引起投资人的注意,也可以顺带描述背景以衔接后面的客户和痛点,最后可以问投资人是否感兴趣作为结尾。其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KISS原则,言简意赅,别让投资人思考太多 保持自信,学会微笑,放轻松 记住要带名片 下午6:00
又是炉边谈话的时间,这次主办方请到了创业沙拉的CEO赵龙先生。创业沙拉仅仅创办一年左右的时间,已经发展到27个城市,3个国家和18个地区,举办过的46场活动有1.5万参与者。赵龙先生和大家谈话的主题是“初创企业的失控”,一种模式在短时间内既要保证速度还要保证质量是很不容易的。虽然广告环节有点长,但大家还是学习到了和自己项目相关的经验。对于想快速拓展的项目来说,首先应该把自己已经办过的项目做到极致,这样合作伙伴在别的城市拓展才会有很强的积极性,因为这个项目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很多人(名人大咖),可以获得很多成就感,如此大家才会去维护这个品牌。
Day 3
9:00
blackbox中国负责人兼华南设计创新院创意总监周品一先生和大家分享了这几天的感受。这几天大家都非常努力,很多团队都是拖着一身的事务来上课,晚上也会在教室里呆到很晚。这些团队让品一感受到他们强烈的企业家精神——拼搏,去创造价值来推动社会进步。他们中间很多人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去过有保证的生活,但却希望做有意义的挑战和冒险。 10:00-11:00
和Day2的环节一样,12支团队分成四组,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当然,企业家的血液里就有创新和叛逆,有的团队在一起就关于前端后端算法等技术讨论的热火朝天。大家在企业文化的交流上面都有各自的想法,其中分歧比较大的有两种。一种是代表斯巴达的气氛,高工作压力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氛围里,员工如果没有成果就不受到尊重,只认功劳,不认苦劳。另一种就有点像硅谷的很多科技公司,自由度极大,老板甚至可以去帮员工拿外卖,无论层级员工之间都能成为朋友而且能互相尊重。然而无论哪种文化,严苛如亚马逊,或者自由如google,都有自己成功的方式,永远不要盲从。 11:00
Fadi跟大家分享了硅谷成功的秘密———因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碰撞,更是思想上的碰撞。每个人都会带着不同的背景、角度来看问题。在硅谷,大家从来不怕分享,不怕别人抄袭自己的点子,也不怕竞争。他们想通过讨论来获取一些赞同,而赞同又是基于信任,信任的源头就是关系。即使在硅谷,任何好的创意都可能在18个月内被3家公司抄袭,但大多数公司都会搞砸,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创业不仅仅是一个idea的问题,更是团队的执行力。 12:00
又是Bill扔乐高积木的时间,每个团队都要在短时间内回答积木上的问题 接下来,Bill告诉大家在pre的环节怎么来包装自己,挖掘自己能让投资人关注的点 不要让人觉得pre是背下来的,语速适中,学会停顿 尽量告诉投资人自己在这个领域研究了很久(虽然企业刚起步,但已经在这个行业深耕多年) 简洁,比较难懂的概念学会使用类比 作为投资人,比较不喜欢看到一个初创企业的模式过于复杂。冗余度越高,反而代表你对自己的核心业务没有信心。很多初创企业会陷入这个怪圈,努力寻找多种商业模式试图说服别人这个能赚钱,不仅让投资人觉得过于复杂,企业家自己可能也会迷失掉自己的初心。 下午2:00
今天下午的主讲嘉宾是一个重量级人物,Keith Teare,Tech Crunch以及Archimedes Labs的创始人。作为硅谷资深的创业人士和投资人士,Keith为大家讲述硅谷的VC是怎样工作的,风险投资和其他投资的不同之处在于,VC愿意承担很大的风险,他们不仅仅满足于一倍两倍的回报,因此他们会投资估值很大的行业,所以在面对VC的时候,要学会证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市场。
Day 4
9:00
12支团队将运用他们前几天所学的知识,与Bill进行45秒的现场推介,之后会进入4分钟的Q&A环节,导师们会对团队的表现提出建议。Keith、Fadi、Pinyi以及在场的团队都非常认真的参与了整个环节,并且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自信—交流中要显示出对事业的热情和企业的自信 深思—回答问题不要急于开口,这样可能越说越多,适当的沉默可以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清晰—运营模式一定要讲清楚,可以使用类比去解释比较难理解的概念 可信—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如**年从业经验、团队里有几个phd等 量化—需量化产品的影响力,提及自己的顾客数量及潜在顾客数量 时间—答案不要太长,尽可能让大家多问问题,尽量避免回答小众问题,尝试私下沟通,把时间都花在大家都想知道的事务上 平衡—推介最好留一点悬念,全盘托出和全部说清楚要有个平衡点 前景—企业的发展方向不能太中庸,要给投资人想象的空间,同时,投资人可能比较在乎拓展的速度和规模 下午1:00
-7:00
所有团队根据安排会与4-5个导师分别交流25分钟,这些导师擅长的领域包括投资、互联网、营销、设计、硬件、计算机等。由于前几天对项目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导师们能在一对一的谈话中给予很多建议,包括发展方向的选择、怎样打开市场、获取融资的数额、如何表述自己的项目等
Day 5
9:30
12支团队依然像前几日一样被分成四个小组,这次交流的问题为以下几项 企业的融资情况 企业融资过程 企业目前的目标 目标实现了多少 大家在面对投资人的时候,遭遇过各式各样的场景,有投资人想直接雇佣创始人但却不想投资她的团队,还有投资人要求团队妥协很多条款,大家还想合伙列出一个投资人的黑名单。。。 11:00-12:30
主办方联合亚马逊AWS Startup部门,为每个团队提供5000美金的抵扣券,用于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及解决方案。虽然是广告环节,但亚马逊的工作人员还是表现出了很高的专业素质 2:00-6:00
今天是最后一场创始人分享会,主办方请来了Ritz Capital的创始人、黑曜石投资的合伙人以及srtikingly的创始人到场跟大家分享经验。 Ritz Capital创始人Ronnie的经验告诉大家,永远不要害怕去尝试。Ronnie在中国创业的时候发现很多中国人的英语说得可能比他还要好,但就是不敢讲。创业其实是一样的,很多时候创业者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不想去创业,但当你万事俱备的时候,这个机会已经消失了,创业要敢于尝试,最后大不了就是失败,实际上,很少有人创业不是失败的,区别就是失败了几次、失败程度不同而已。 Ken是黑曜石投资的合伙人之一,他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如何避免遇到不好的投资人” 可以跟投资人聊比较轻松的话题,如足球、吃饭、音乐等,虽然投资人的时间比较紧,但如果投资人完全不愿意跟你聊的话,要不就是对你的项目完全不感兴趣,要不就是有其他目的的投资人 对于投资人来讲,人的价值会比项目本身更多一点,项目的点子可能会随着市场不断变化,所以团队的执行力更重要 第一轮投资的股权最好控制在10-15%之间,20-30%就太高了,同时估值不要太高,这样会给后面的融资带来压力 钱以外的资源不一定靠得住,但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 如果这个投资人不合适,也可以让他介绍更多潜在的适合的投资人来谈 作为第一支被YC孵化的中国团队,strikingly的创始人陈海沙也为大家讲述了硅谷创业的不易 strikingly曾经申请过一次YC,但是被拒绝了,三位合伙人辞去工作,在旧金山租了一间小的连门都难以打开的房间里创业,第二次申请YC之间,他们就决定无论是否入选,都不会放弃这个项目,因为他们坚信strikingly是在为用户创造价值,是值得他们坚持的事业。因此无论创业有多艰难,只要值得坚持,就不要quit strikingly刚上线的时候,其实功能比较少,充其量只能算半个产品。其实这是让很多团队裹足不前的原因,他们觉得自己的产品不够完美,用户体验不够好,就不能给用户造成不好的印象。实际上,如果你的产品真正能给消费者惊喜,在用户体验不好的时候也应该上线测试效果。当然,如果行业竞争比较激烈,要依靠用户体验脱颖而出的项目除外。创业初期不要抱有太强的完美主义,产品都是逐渐打磨的。 要学会创造超级粉丝。Airbnb的案例告诉我们,一百个人爱你,好过一万个人喜欢你。持续做到小而精,产品总会有爆发的一刻。星巴克在中国被质疑暴利,官方还没有人出来公关,超级粉丝已近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开始维护星巴克。strikingly前期的发展也是一样,前期如果能培养一堆超级粉丝,后期在品牌推广、社区维护方面都会收益很多。
Day 6
今天是blackbox中国创新训练营的最后一天,大家都在为今天下午4:00
开始的demo day做准备。在demo day上,会有众多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和来自政府、媒体的资深人士作为嘉宾,每个团队路演结束后,在会场会有一个自己的展示区域,以便和投资人细谈。 4:00
demo day如期举行,致辞环节过后,就是每个团队的展示环节。据笔者的观察,和第一天的介绍比起来,所有团队显得更为自信,回答问题更有逻辑。具体的细节在“创业最前线”关于blackbox的报导里有更多描述。 导师采访记录(部分)
Fadi Bishara,blackbox的创始人兼CEO
Q:您为什么想要创立blackbox
A:事实上blackbox是源自一个伟大的梦想,我出生于叙利亚,众所周知那是一个常年战火纷飞的地方,后来在美国读了大学,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也挣到了钱。如果这个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去创造价值,就会有更少的战争。硅谷拥有良好的创业氛围,无论是知识、资本、环境都是世界领先,我想让blackbox连接全世界的优秀创业者,帮他们对接硅谷的优秀资源,加速他们的发展,让他们为世界创造更多的价值。
Q:Blackbox一直强调以人为核心价值,这个应该怎么理解?
A:这点和投资人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世界上的创业点子,当你想出来的时候,可能世界上有5000个人曾经想到过,但真正去做的只有几十个,最后能成功的可能只有几个。只有以人为核心,才能创造更多价值。这期入选的一些项目可能本身不够完美,甚至只是一个点子,但我们更看重这个人的潜力,相信他能够创造出好的东西。另外,我们的课程也是始终围绕着我们的学员,包括根据他们的需要选择导师、连接资源,虽然这一期只有两只项目能够入选,但我希望给大家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大家知道blackbox从来都不是一个竞争的地方。
Bill Joos
Q:在给投资人推介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东西值得特别注意、特别重要的?
A:一个有信服力的故事!投资人其实都是理性的,即使他们听了故事,也会去仔细思考,但如果一个团队连故事都没有,投资人可能压根就不会听。学会给投资人讲一个故事,本身就是挖掘自身价值的过程,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给投资人讲一个有信服力的故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能做到,你就知道你自己的企业到底是在干什么。
Q:成功获取投资的团队也有很多做失败的,哪些因素会有重要影响呢?
A:创业本身是残酷的,失败的原因非常多。团队、资金、灵感、时机、商业模式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很多团队的执行力比较差,团队管理很糟糕,所以即使有比较好的创意也难以实现。也有很多团队他们所处的时代可能接受不了他们的想法,可能他们自己花了很多钱来培养市场时,市场还没到来,他们自己就烧钱死掉了。
Q:中国的创业者和在硅谷的创业者有什么不同?
A:中国有着十分优秀的创业者,这次的12个项目有些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14岁的小女孩想出的诺亚大陆,中国的微信也成长为世界级别的应用,总体来讲,中国的创业者有很好的创意基因,在硅谷也有很多中国的工程师。可能是因为大环境的原因,硅谷的平均素养很高,易于接受新的模式,教育消费者的成本比较低。
Keith Teare
Q:听说Uber曾经找过您投资,是什么原因错过了呢? A:我曾经投资过Uber的创始人做的项目,但都失败了,因此上一次他来找我谈Uber的项目,我只能拒绝。但实际上他来找我的时候Uber这个项目远没有现在的成熟,概念也没有很明显,直到他们最后开发出了app,能看到其他车辆的定位,从那时候才火起来。而且在那个时代,美国每个城市里都有很多出租车,这个行业需求没有那么明显。 Q:硅谷的投资人和中国的有什么不同吗? A:其实硅谷成功的秘密在于,很多投资人自己就是资深的创业者,他们知道创业者踩过的每一个坑,因此他们不仅有独特的评判角度,更能亲身对创业者进行指导。另外,硅谷是一个很开放的地方,所有人的平均科技素养非常高,和投资人沟通的门槛比较低,因为他们听过各种各样的案例,几乎任何故事、模式、产品都听过,而且接受程度比较高。 团队采访记录(部分)
番茄土豆 Promotodo
番茄土豆这个项目的创始人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孙亮和孙明,高中二年级就辍学创业给他们身上打上了叛逆者的标签。但在笔者看来,他们的叛逆不是那种玩世不恭,而更多的是一种桀骜不驯。高中的时候感觉课程没有意思,反而自己做的项目更能引发自己的兴趣,于是就辍学了。他们自学编程,卖过比特币,做过网站,互联网上的东西几乎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农场主思维—发现什么东西没有,就自己造。他们的项目一开始开发目的也只是为了管理团队,后来发现特别好用,才推向市场。他们对于互联网有远超同龄人的洞察,番茄土豆的app没有广告,所有的用户数据也绝不会卖给别人。其实他们高二辍学创业的故事就能为他们的产品制造很多的卖点,但他们觉得产品是他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希望过多去曝光自己。 诺亚大陆
诺亚大陆的创始人是一个14岁的初三女孩喻言,可能是太久没有接触00后的缘故,除了一些小的细节上,她的成熟与睿智让我一点都不觉得她像一个00后的孩子。她产生这个想法是因为以前买礼物的时候,找同学推荐的淘宝店找了好久,最后作业差点没写完还被妈妈骂了,因此,萌生出一个利用人脉推荐来购物的想法。幸运的是,她有一个Geek爸爸,可以用21年的电商系统构建经验来为女儿到这个平台。他们拿着这个想法参加过各种创业大赛,被质疑过,也被鼓励过。笔者曾私下问过喻言是否喜欢当CEO,拿着项目到处去找投资?果然,喻言还是比较喜欢那种宅在家里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和书,和同龄人一起成长。其实喻言的例子其实有点像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愿望的缩影,以前可能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只是现在变了个形式。但从喻言的角度来讲,其实一开始她是很幸福的,我们童年都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但讲给父母朋友听可能只会被认为是小孩的幻想,喻言的爸爸却尽力去帮她实现。希望他们能在商业活动和孩子幸福感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喻言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The Squirrelz
Bunny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年幼去了美国,但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加上海腔(虽然她老是觉得自己说得不好)。Bunny是一个很热情的女孩,这种热情也完全掩盖了她的年龄,让我们丝毫不觉得她已经35岁。选择创立Squirrelz这个平台是因为她曾经从事了15年的服装设计,待过很多大的服装公司,看到了这个行业里的很多原料浪费现象,因此想建立一个为设计师提供闲置材料的平台。她已经用闲置的废料做出许多精美的作品,但是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形成这种概念,环保意识也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她还是主打美国市场。 Linterest
林圆圆是Linterest的创始人之一,热情开朗,非常能说,以前曾经做过社会节目制作人。英文播音专业毕业的她参与过非常多的社交活动,这让她意识到社交饭局可能是一个市场。深受airbnb和uber的启发,她觉得这些企业不仅仅代表了分享经济,它们的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满满的人性。Linterest从app和网站的设计,以及对每一个流程的控制,都把用户体验做的十分细致。圆圆几乎参加了在上海的所有linterest饭局,亲自到场收集用户反馈。她希望Linterest这个平台能做到在没有主办方参与的情况下也能保证饭局的高质量。虽然Linterest目前只在上海展开市场,但交易数量已经超过竞品的总和,并且和京东到家等多个品牌商有过合作。 超级电
邱晨毕业于清华大学,却自嘲自己是团队里面学历最低的。如果按照世界排名来算的话,他并没有夸张,超级电团队的成员大多数都毕业于美国名校。和工科男不一样的是,邱晨的耿直中海透露着一种幽默。放弃30万的年薪来创业实属不易,邱晨坦言,超级电的第一代产品确实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而言,他们拖着一个类似购物车一样的东西到处去给别人的电动车充电,这也看似不像这个团队应该做的事情。但在他看来,移动充电只是这个市场的一个突破口,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远远跟不上,电动车主的痛点确实需要人来解决,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超级电在占领移动充电市场的同时也在致力于和政府一起整合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铺路。 MrS.AI
S先生应该算是国内第一款AI加人工的智能助手,虽然目前AI能负责的场景有限,但也算是一种突破。Mingke是团队的CEO,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曾在新东方担任过英语老师。Mingke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非常严苛,家里一定是一尘不染,东西摆放一定要有格调,下属做的事一定要有逼格,否则就会毫不留情的批评打脸。但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很有亲和力而且非常幽默的人,他会对下属严格要求,但他的幽默感又不会让别人太难看。有时候就像一种矛盾体,亲和力和严苛一般来讲很难并存,但在他身上毫无违和感。在做S先生之前,他的团队曾经做过一个分享餐厅的平台,从UI设计到UE/UX,再到分享的内容,都体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Metroni
林子森是华南农业大学的大一学生,在高中的时候他已经自学编程开始做一些东西。有人说过,在大学阶段才会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创业,没有温饱的压力,也没有金钱的诱惑,只有对自己喜爱事物的强烈追求。子森很小的时候就对机器人和各种玩具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玩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市场上的东西已经很难满足他了,也没有平台和教程去满足他这种奇客。他发明了基于手势建模的3D建模打印一体机,可以打印各种需要的材料,他还想录制一些机器手、无人船、无人机的打印拼装教程视频,建立一个奇客社区,让更多对机械玩具有兴趣的孩子在逐渐长大的同时继续实现他们童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