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 CGQ's blog photo

      CGQ's blog

      Moon is a minimal, one column jekyll theme for your blog.

    • Learn More
    • Facebook
    • Instagram
    • Github
    • Weibo
  • Posts
    • Articles
    • Tags
  • Projects

Testing Readability with a Bunch of Text

22 May 2012

Reading time ~1 minute

我真的不知道这些到底是个什么语言,就这样吧

我家曹钰琳真的真的好笨哦

“哥们,最近我正在做个高大上项目,现在最热的O2O啊。” “真腻害啊,怎么做的。” “那说起来就复杂了,你个卖鱼的又不懂。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做SEO、SEM、ERP,用人性的方式思考如何做出一款极致的产品。你懂什么叫极致吗?极致啊!就是从产品包装设计到病毒式传播,绝对让你体验到XX元吃的痛哭流泪的感觉啊。我们还会分析客户资料,如果遇到女用户生理期,我们还免费赠送卫生巾,温馨吧!人性吧!卧槽,我这款产品绝对能比肩小米4,气死乔布斯!” “特码的,说人话!” “…我最近在做小龙虾外卖。” 互联网思维之于餐饮。只是工具,而非济世良药。 我们总是希望能一夜成名,发家致富,却忘记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备。互联网是一条引流的渠道,但不是万能的钥匙。餐饮其实是个最苦的行业,从凌晨进货备货,到分拣处理下锅,再到服务流程的标准化,深夜打烊盘帐,这中间的艰辛只有做过的人才知道。可以说你开了店,不管大小,至少在未来数年内你就别想过上舒坦的日子了。

外卖曾经作为餐饮创业的首选项目,一度风光无限,虚假繁荣之后,倒闭声不绝,外卖品牌到底是败给了谁?他们的出路在哪? 至今已经有不下30家外卖平台在今天之前倒闭。再次证明外卖市场所谓的全民狂欢,掺杂了太多被金钱补贴刺激出来的虚假泡沫。当一个又一个外卖品牌倒下,不得不怀疑曾经信守的那些市场空间与美好前景都被过度美化。到底是创业者太过自信,还是这个行业真的就是海市蜃楼?” 这两年我常和别探讨现在的餐饮已不是过去的餐饮,为什呢?

  • 餐饮本来是个门槛很低的行业,以前的开个餐厅要不是我有几个拿手菜,我喜欢做和吃,比如说业余和专业厨子。或者失业了或想创业了不知道该做什么,餐饮就是一个很容易操作的行当,开个小店,只要做的不是太难吃总会有人来消费的,如果你在有几个拿手小菜或硬菜,在加点小资情调的环境,位置又不是太差,成本也不高,月收入起码也能和打工相比,也许还会意外的出奇的高,当然了大部分都是以堂食为主的创业。

    并且大众消费者对餐品要求并没有那么那么的苛刻,感觉上包容性也比较强,主要是出品大多也基本是真材实料。 你看现在的大连锁品牌很多都是他踏踏实的做好堂食,比如:面点王、嘉旺、真功夫等深圳本土品牌,后来有了所谓的点餐平台也开始加入了外卖大军。

  • 现在的餐饮门槛依然很低,但是经营好就很难了,就一二线城市来说第一现在的物价涨到1、天上了,第二人工已不是当年那个2000多能够请到一个服务员了,大厨就更不用说了。第三房租600-1000元一平方那都是中等的位置,还有有喝茶费,进场费少点的几万,差不多点的每项几十万,再好点的就不说了,这样的位置装修能省吗?100万你的备好。其他什么,杂七杂八的,营销的,还有说不清的一下台面下的费用都得准备好。这是一个底层行业谁都可以管你一下。

所以投资小点还可能有得赚,起码赔的少点。 互联网人跨界餐饮 现在比较流行“跨界”很多都是互联网行业跨过来的,所以餐饮行业就开始流行了“互联网思维”本来就是一个接地气的场景需求变成了一场打劫。为什么呢? 第一,这些个怀揣伟大梦想,觉得餐饮有很多痛点需要他们解决(其实连痒点都不算),因此很多新型互联网创业者都把眼光投向餐饮业,投身互联网餐饮创业的狂潮中。于是,各种冠着互联网思维的餐厅遍地开花,无数热钱涌入其中。 互联网人“用互联网思维做餐饮”显得游刃有余,他们善于制造热点,从而让自己的产品快速爆发。比如某爷与苍井空邂逅的话题,让雕爷牛腩在网上出尽了风头,比如某煎饼在开业初期在微博上炒作“开奔驰送煎饼”的话题迅速一炮走红,其他如西少爷肉夹馍、叫个鸭子都属于这一类别。 所谓互联网餐饮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它并不是一个新的行业,也并非创造了多么伟大的神话。简单理解互联网餐饮实际上是一类利用互联网实现品牌传播的时尚餐饮模式,其在经营理念中融入了大量线上互联网经营策略,包括对于经营服务、品牌包装和对餐饮品类本身的选择等等。 当年开心网“偷菜”,风靡全国。天天上班满屋都是偷菜的男女老少。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偷菜呢?几乎没有人对其有兴趣了吧,兴头已过。如今的很多餐厅,尤其是装修环境有特色的新餐厅,一开店一定会吸引很多人到这里来尝鲜,再加上点炒作营销。而人都是追求新鲜感的,热度一过,当没有更加新颖的东西涌现在用户面前,这个用户就流失了。

  • 当原本踏踏实实做堂食和靠电话接外卖的这些商户被各平台强行在中间插了一杠子,我形容他们是在商户和消费者中间立了一堵墙,本来可以直接在商户订餐的,却结果需要先进入平台后在绕到商户这里,你不来,我就拿钱砸你,多么土豪的打劫方式。(d对于消费者其实是好事,因为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但是却带动了一个新的行业或者新的模式,那就是外卖的第三方配送公司的成立,比如:速派送、达达众包、风先生等公司,他们尽然都称自己是互联网的020公司并获得了不菲的风险投资。 跨界人自述 我2011年进入这行也是跨界,也觉得很好玩,很好做,更好赚,想想那毛利能有60%—75%就流口水。怀揣这一颗暴富的心里,做梦都笑醒。其实品味简餐的第一家店生意还不错,出了外卖不错以外堂食也很爆满,但是做着做着就滑落了,单基本还不赔钱。 第二家店,第三家店从一开始赔钱了,苦撑了两年还是把他给结束了。但是交了这么多学费也确实学到了很多。 “把产品做到极致”“重视互联网体验”是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某一群体的口头禅。但是餐饮企业一开门就履行这两条,极致、体验,否则哪来顾客?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叫什么?传统思维?没人叫。因为有了互联网就叫互联网思维?不现实。扯淡! 可能很多“互联网人”会不服气,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拿一个厨师长,和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做个比较。 新产品上线时,产品经理需要做如下事情: 市场调研、产品原型、UED设计、产品开发写代码、测试、部署上线、市场宣传、客户口碑收集和更新。(但是这些东西虽然是产品经理需要做的,但UED、代码、测试都是有专员帮忙的;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产品不像开餐馆一样有自然流量,而且一开始的启动成本也没有那么高,竞争响相对激烈)

那么厨师长在上新菜时候呢?要做; 市场调研(客户群体是谁?他们喜欢吃什么?什么是热门菜?),菜品原型(构成?原材料是什么,用什么调料),美观(用什么类型餐具?摆放位置如何?),菜品研发(什么烹制方式?什么原料辅料?),菜品测试(员工、顾客试吃),部署上菜单并告知顾客(通知所有员工等),市场宣传(折扣、推送信息、免费试吃等),真正菜品推出。(传统餐饮的问题在于) 两个职位做的事情,有什么区别吗?没有。 一家餐饮企业一般每年要研发五六十个菜,每次换菜单都要20%的新菜。你互联网公司,一年五六十个产品吗?谁用谁的思维? 哪个菜是厨师一炒就行?都是不断改良,也就是互联网的所谓快速迭代的概念。

我们来看看那些所谓互联网思维的餐饮大佬倒下了,下一个又是那些呢? 听听行业人士怎么说 从配送商角度分析: 餐饮配送行业的大佬速”派送即时物流”创始人说: 一度风光无限,虚假繁荣之后,倒闭声不绝,外卖品牌到底败给了谁? :如德国的外卖超人,日均2000多份餐北京的大师之味、六膳门,深圳的VC厨事、日均5000多份百味联盟、还有我们熟知的楼下100、叫个外卖、小叶子外卖、飞猫送餐、易外卖等相继退出市场。 速派送:一个又一个外卖品牌相继倒下底是败给了谁?我认为是败给了自己,败给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败给了以互联网思维为服务的特性。

  • 试问哪一个外卖上没有过催单?退单?投诉?有了这些如何解决?互联网思维是顾客是上帝,不能得罪,今天不管什么原因顾客投诉了,就退单,退款,明天再补一份免费。请问真的需要这样吗?以前的客户最多是退当前单,自从跨界人士进来后就打破了这种环境和规则。

客户觉得不错哦,以后每天找点茬可以免费吃。

  • 败给了时间,物流是关键,
  • 败给了只做一餐,
  • 败给了成本
  • 败给了平台

败给“更快” -“唯快不破”的伪需求 “更快”几乎是每家O2O外卖都想做的痛点。少了前端门店对出品的分流,看似能够更快的完成配餐,但主打“准时”压根就是个伪需求。 倒下的VC厨事用血淋淋的经验告诉大家:准时需要三次以上的体验才能有感知,其他部分没跟上,顾客根本没有体验到第三次的耐心。 VC厨事创始人刘长鑫说:“主打配送准时,那是平台商或者物流专业户干的,千万别自己去打,原因很简单,顾客本身点快餐就是图方便图快,哪怕你比别人快或者准时很多,但是顾客并不会因此而青睐你。” -订单缩减,让送餐员快不起 再者,对外卖平台的送餐员来说,快是缺乏动力的。过去,订单抢不完,动辄月薪过万,时间就是金钱。 今天,尽管外卖平台公司对送餐员开出了有诱惑力的薪资,比如美团、到家美食会3000底薪+抢单提成。 不愿透露姓名的“到家”送餐员告诉记者,他一个月配送了将近500单,减去200单的保底单量,每天最多抢到7-8单,上个月达到500单是因为其中包含了100单水果,而送水果的提成还不到送正餐的1/10。 当初动辄过万的月薪缩水到今天的4、5000元,大量时间花费在等订单上,同时6公里的远距离订单却没有更高的补贴,使得他们对“更快”缺乏积极性。 败给“品质更优” 16年4月29日,“高品”外卖大师之味倒下。按照大师之味留下的遗书所言,死于融不到钱资金链断裂。这只是量变引发的质变,那么量变在哪? -从盈利的角度看 29、39元的法国鹅肝套餐或是组合而成的高逼格外卖,采购外国的原材料、名厨出品,固定成本居高不下,高端食材采购量小,很难形成议价优势。再加上与“高端”配套的包装和物流,运营成本也难以省下钱。 -从需求角度看 真正对品质有需求的“精英人群”,真的会认为吃一份价格相对高的外卖就是健康吗?看似瞄准了白领对高品质餐的需求,但归根结底仍旧是一份价格高的外卖。即使受众人群可以下沉,但在29、39元的价格下,可替代的产品太多,并不能形成粘性需求。

败给“轻模式” 按照波特的一般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是竞争的先决。所谓的轻,于外卖,看似削减了前端门店的开支,但实际上也缺少了门店带来的自有流量。外卖订单持续增长还看不到隐患,订单一旦下滑,成本的压力就非常大。 因为To c的外卖企业,但凡有扩张野心,便面临区域越来越大,配送点越来越分散的难题,物流人力成本也随之陡增。 作为纯外卖,每新增一个用户,为了满足你就得新增一个配送员去满足他。即使使用饿了么、美团早期推广过的众包配送,由于品质、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服务都无法保证,想让用户体验好,除非自建物流。 由此看来,从自建门店换成了自建物流,其实并没有省下成本。 2015年,“外卖平台”强势介入,靠“补贴”把外卖市场做成了全民狂欢。 因为补贴,商家敢于大额满减,毕竟平台出80%,商家只出20%;因为补贴,送餐团队热情高涨,需求多的前提下,送得越快挣得越多,利益驱动下他们能保证时效;因为补贴,花十块钱就能享受美食的顾客也乐于靠外卖解决三餐。 于外卖链的三方来讲,没谁愿意跟钱过不去… 在大平台砸钱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的刺激下,很多人看好无门店外卖的市场前景,比如去年某掌柜的看法: -外卖企业,去店面,甚至去厨房的轻资本打法,使得一个外卖站点日销20——50单即可完成盈亏平衡,快的话一个外卖站点能当月实现成本回收。 -传统快餐店选址+装修,开店周期长、投入高,8——15个月回收还算快的。 -外卖企业将通过更合适的风险控制方法,快速扑向全国市场。 然而,繁荣的背后,危机在顶峰时期已经凸显。 从本质看,这场激情的补贴大战,不过是源于资本的烧钱游戏。外卖市场巨大的泡沫已经产生,仅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家巨头,总估值已超90亿美元,甚至超越了全球最大的三家外卖平台GrubHub、DeliveryHero、JustEat之和。中国的外卖市场存在巨大的不合理性。 从表象看,过去的一年多里,“外卖”虽然解决了上班族的“温饱”需求,但补贴手段催生出的质量不一的中小餐厅,也让顾客对“外卖”形成了质量差、点餐“靠运气”的印象。 当补贴不再,用户的消费习惯,看起来也已不再是习惯……

(kao烤肉饭是典型的外卖+堂食合流) 进入2016年,“外卖寒冬”降临。 -流量锐减:今年平台不补贴,外卖市场快速萎缩,所有知名商户掉单50%起。 -物流:成本快速回归到真实水平,8-12元一单的成本。单量少、毛利还大幅度缩水,绝大部分纯外卖品牌进入亏损状态。

(外卖寒冬来临) 外卖品牌腹愁者联盟创始人刘小冬告诉掌柜攻略:“由于成本结构的改变,对无门店外卖来说,过去的优势,在今年都讲不通了。整个外卖业态几乎找不到挣钱的品牌,这个跟是不是互联网+,是否互联网思维没有关系。是行业成本结构的问题。” 那么,外卖的出路在哪里呢? - 堂食+外卖合流 在4月份完成400万众筹的“六膳门”运营总监杨杨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暂停外卖业务,一方面是在进行中央厨房的升级,另一方面也正在筹开前端门店,靠前端门店自带的流量+外卖合流来适应市场,以期拓宽过去仅针对学生外卖的窄赛道问题。 - 保证接触点一致 VC厨事刘长鑫说:“我们的营销表面上做得很好,看似系统性很强,很多人都知道VC厨事,特别是全国各地的同行,实际上我们内部认为我们的营销是没有聚焦点的,营造出来的主打点太散了,这是个大教训,同时,营销和产品的统一才能制胜!” - 外卖与传统餐厅共生 外卖品牌与传统餐饮巨头合作,为传统巨头输出统一的外卖解决方案。



sample postreadabilitytest Like Tweet +1